每年六七月的时候,江南一带地区就会迎来黄梅天,那么你知道黄梅天是什么意思吗?黄梅天分为两部分,一个是入梅,一个是出梅,这两个部分分别是黄梅天的开始与结束。所以,如果你想知道黄梅天的意思,那*先要了解黄梅天入梅出梅的定义,现在就和小编一起来深入探知入梅和出梅的含义吧。
黄梅天是什么意思
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。如《初学记》引南朝梁元帝《纂要》“梅熟而雨曰梅雨”。唐代柳宗元《梅雨》:“梅实迎时雨,苍茫值晚春”等。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、终日的记载:开始日称为“入霉”,结束日称为“出霉”。芒种后**个丙日入霉,小暑后**个未日出霉。入霉总在6月6~15日之间,出霉总在7月8~19日之间,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、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,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造成,是东亚大气环流在****季节转变期间特有的现象。6月中旬后,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,就是梅雨。雨带停留时间称为“梅雨季节”,梅雨季节开始的**称为“入梅”,结束的**称为“出梅”。
此外,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,百物极易获潮霉烂,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,叫做“霉雨”。明代谢在杭的《五杂炬·天部一》记述:“江南每岁三、四月,苦霪雨不止,百物霉腐,俗谓之梅雨,盖当梅子青黄时也。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,至六七月之交,愁霖雨不止,物始霉焉”。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《**纲目》中更明确指出:“梅雨或作霉雨,言其沾衣及物,皆出黑霉也”。
黄梅天入梅出梅的定义
黄梅天就是梅雨季节,分为入梅和出梅。
入梅的标准其实比较复杂,但一般来说,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及以南地区有大片降雨区存在,南方北纬20度附近有副热带高压顶着不让雨区南下,造成降雨区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来回徘徊,出现长时期大强度的降雨。天气形势出现这样的特点,差不多可认定为“入梅”。从大气环流特点分析,通常6月份开始,太平洋上空的副热高压增强,到了6月中旬副热带高压稳定在华南上空,其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伸展到江南上空,此时北方冷空气的势力也不甘示弱,北方冷空气与南方的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,形成窄长的雨带,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,民间把这一期间的连阴雨天气称之为“梅雨”,梅雨开始的**即为“入梅”。一般在7月上中旬,随着副热带高压再次增强,梅雨带北移到淮河以北地区,即为“出梅”,“出梅”后盛夏开始,进入三伏天。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化每年不尽相同,所以每年“入梅”和“出梅”也不一样。
气象上的入梅,一般是将初夏季节连续出现6-7天以上阴雨天气、且日平均气温达到22度以上的**天为入梅日,连阴雨结束之日称为出梅日。
日历上的所谓“入梅”时间是相对固定的,是根据“干支记日法”来推算的,它是把“芒种”后的**个“丙”日为“入梅”,“小暑”后**个“未”日为“出梅”。“入梅”的时间总是分布在6月6日至6月15日之间,“出梅”的时间在7月8日至7月19日之间。
因此,气象上的“入梅”和日历上“入梅”在时间分布上是不一致的,但在有的年份也可能碰巧在一起。
黄梅天入梅出梅标准
入梅、出梅规律分现代气象学标准和传统方法上的标准两种.
1、气象学入梅标准
入梅前五天,副高在120°E上的脊线≥18°N,且5天中至少有3天的日平均气温≥22℃.入梅后头5天中必须有4天雨日(包括郊县气象站测得的雨日);若梅雨有分段现象,则每段梅雨结束后的气温均≥22℃.
出梅标准:梅雨结束前后,120-130°E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26°N或以北,且日平均气温≥27℃,*高气温≥30℃,且连续6天以上无雨.以后再出现连阴雨,属“夏雨”,不属“梅雨”.传统的入梅和出梅与天干和地支有关。
2、我国传统方法上,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.按照历法规定,芒种后逢**个丙日为入梅,小暑后逢**个未日为出梅.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,则将该日定为入梅,小暑当日地支为未,则将该日定为出梅.
举例说明,1993年7月7日小暑,小暑后7月13日逢未,因而1993 年的出梅日期为7月13日.2001年7月7日小暑,当日和小暑后的7月19日地支为未,根据历法规定,2001年的出梅日期应是7月7日,而不是7月19日。